觀熱點:朱雀基金規模縮水近200億!董事長悄然換人后,總經理梁躍軍被架空?
來源:Y趣理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4年11月,因“董事長變更未公告”陷入合規爭議后,國內“私轉公”代表性機構朱雀基金再遇動蕩。
近期,公司連續發布兩只核心基金的變更公告,總經理梁躍軍密集卸任旗下產品的獨管職責,引發圈內關注!
根據公告內容,朱雀企業優選宣布梁躍軍卸任,由陳飛、郭濤共同接管;朱雀恒心一年持有混合則新增王一昊,與梁躍軍形成共管模式。
調整完成后,身為總經理的梁躍軍,手中已無獨立管理的公募產品。要知道,梁躍軍曾是朱雀基金的“頂梁柱”,如今卻被邊緣化,市場自然產生疑問,這是主動的權力交接,還是業績不佳后的“無奈讓位”?
從“多面手”到“退居二線”
梁躍軍的履歷并不簡單。他早年在銀行、券商歷練,2007年與李華輪聯合創立朱雀投資,憑借私募打法闖出聲名。2019年轉戰朱雀基金,三年后,他不僅是總經理,還要兼任督察長、基金經理,幾乎是一人分飾多角。
尤其是2020年,當明星基金經理張延鵬突然離職,朱雀核心投研體系陷入“真空”。梁躍軍不得不親自頂上,最多時管理多達8只基金,總規模超過百億,可以說是用個人扛起了公司半壁江山。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成績單并不亮眼。以朱雀恒心一年持有為例,他自2021年3月任職以來,累計回報為-12.89%,年化回報-2.98%,基金規模也從90億元縮水不到32億元。這樣的業績,在競爭激烈的公募市場顯然站不住腳。
外界猜測,這次調整表面上是“投研新人接棒”的自然過渡,本質上卻是對梁躍軍長期業績承壓的一種回應。
朱雀基金陷深層困局
事實上,朱雀基金的問題并非始于梁躍軍。早在董事長更替時,就有傳聞稱公司內部管理動蕩,部分原因與“大股東情緒化干預、行情起伏導致的管控收緊”有關。
朱雀基金的背景特殊,它是一家“私轉公”的基金公司。創始人李華輪是靈魂人物,從西部證券離職后,與梁躍軍聯手打造朱雀投資,一度躋身百億級私募。可當私募轉為公募后,打法完全不同:公募需要更嚴格的治理結構、更透明的合規文化、更系統的投研機制,而不是靠創始人“拍板”或少數幾位明星經理的“個人英雄主義”。
遺憾的是,朱雀似乎沒能及時完成這場轉型。管理規模在2021年底觸及高點294億元后一路下滑,到2025年上半年僅剩100.84億元,險守百億陣營。
業績不振只是表層,更大的打擊來自于信任危機。最典型的就是2024年的“自購風波”,彼時A股低迷,朱雀基金宣布自購2000萬元自家產品,市場原以為這是展現信心的姿態。
可沒多久,媒體發現其贖回金額竟達到2429萬元,“左手買、右手賣”的操作瞬間讓外界嘩然。這種“表演式自購”,不僅沒有增強信任,反而加速了口碑的流失。
新接班人能否扭轉?
此次接棒梁躍軍的,是朱雀基金的投資副總監陳飛,他所管理的朱雀企業優勝A近一年收益率高達67.07%,在管產品今年以來平均收益28.95%。
從數據上看,陳飛屬于業績“正反饋”的一類人物,公司顯然希望借助他來重振旗鼓。但問題在于,單靠個別基金經理的閃光點,很難改變公司層面的系統性問題。
朱雀基金本質上是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困境的縮影。行業進入“馬太效應”加劇的階段,頭部公司憑借品牌、渠道和規模優勢越做越大,而中小公司如果業績乏善可陳,就會迅速被邊緣化。
對朱雀基金來說,私轉公絕不只是拿到牌照那么簡單,而是要重塑整個投研體系和治理架構。當前,朱雀基金的處境像極了“逆風飛翔”的朱雀,名字里承載著希望,但現實卻讓它不斷下墜。要想再度振翅高飛,不僅需要新的業績亮點,更需要徹底的體制革新與文化重建。否則,這只朱雀可能只能停留在神話里,很難在公募市場重新贏回光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