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萎縮、開戶數腰斬,信用卡透支利率下調 熱文
在信用卡市場整體趨于飽和、銀行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近年發卡銀行普遍轉向存量經營,透支利率下限調整意在通過減少持卡人利率支出,從而吸引其使用
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費1萬元,免息期后,若你選擇先還款1000元,那根據銀行長期執行的息費標準,你需要按照日利率0.05%支付利息,直至欠款清償為止。不過現在,即便沒有全額還款,你也有一定幾率得到免息。
8月中旬,光大銀行調整信用卡透支利率收取標準,由“日利率0.035%-0.05%”調整為“日利率0%-0.05%”,這意味著優質信用卡用戶有望獲得最低0%的透支利率,該標準于9月29日起正式生效。不過,在9月28日最新公告中,該行刪除了對應的下限利率,將表述調整為“日利率不超過0.05%”。
(資料圖)
“這一動作更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長期以來信用卡透支日利率0.05%的‘一口價’標準。”一位資深信用卡人士向《財經》表示,目前另有多家銀行在信用卡領用協議中,對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進行了優化。
事實上,早在2021年,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就已取消,但此后信用卡市場仍整體保持“日利率0.05%”的標準,在近年信貸產品降息潮下顯得尤為剛性,為何在此時打破標準?
多位受訪者稱,在信用卡市場整體趨于飽和、銀行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近年發卡銀行普遍轉向存量經營,透支利率下限調整意在通過減少持卡人利率支出,從而吸引其使用。“一張新卡獲客成本約500元甚至更高,平均兩年才能回本,現在是贏得存量客戶才賺錢。”一位從業十年的信用卡“老卡員”對《財經》說。
打破“一口價”,信用卡透支利率下調
近日,部分銀行對信用卡收費標準進行調整,打破長期執行的0.05%透支利率標準。
其中,光大銀行將信用卡透支利率下限降至0引發市場關注。根據光大銀行此前公告,自2025年9月29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收取標準由“日利率萬分之三點五(即0.035%)-萬分之五(即0.05%)”調整為“日利率0%-0.05%”,按照單利算法折算,年利率從12.775%-18.25%調整為0%-18.25%。不過在9月28日最新公告中,該行將以上表述改為“日利率不超過0.05%”。
有持卡用戶10月9日通過光大銀行信用卡“陽光惠生活”App查詢到的透支利率標準仍為日利率0.05%。對此,《財經》咨詢光大銀行信用卡客服獲悉,系統會根據持卡人用卡情況、資信狀況等綜合評定,動態調整日利率水平。
除光大銀行外,《財經》日前查詢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發現,有國有大行信用卡收費標準中的透支利息已從“日利率0.05%”調整為“日利率0.035%-0.05%”,最終利息以賬單為準。多數銀行則繼續執行“日利率0.05%”的收費標準。
根據銀行公布的標準,透支利率的產生,主要來自透支提取現金、賬單未全額還款、賬戶逾期、信用卡分期等用卡行為。如信用卡刷卡后,多數銀行會給予50天左右免息期,一旦超過免息還款期限,且未全額還款,用戶則需要承擔透支利息。
信用卡“雷打不動”的日利率0.05%收費標準,在近年房貸、消費貸普遍降息的環境下略顯突兀。前述資深信用卡人士以年化利率對比稱,消費貸利率普遍已降至“3字頭”,甚至一度低于3%,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年化水平長期維持在18%上下,即便分期費率打5折,年化費率仍在8%左右。
與此同時,政策端早已為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松綁”。為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2020年底發布的《關于推進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就明確,自2021年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今年8月底,央行擬對《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等規范性文件進行修改,核心內容亦包括擬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的上限和下限管理。
“利率市場化等目標內化于定價體系中,要求銀行通過差異化定價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一位股份行副行長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說道。
信用卡業資深人士董崢認為,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定價后,并非每個持卡用戶一定要使用,尤其那些全額還款的用戶,但是給了他們個性化定價的選擇,這也是針對優質客群開展差異化經營的一種舉措。
交易量持續萎縮,有銀行開戶數腰斬
政策“松綁”已四年有余,其間僅個別地方性銀行全面采取透支利率市場化政策,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則普遍持謹慎態度,為何選擇在此時打破透支利率標準?
這背后有多重原因。“今年提振消費、大力發展消費金融的政策背景提供了一個契機。同時,2022年7月信用卡新規發布后,行業轉向存量經營階段,疊加新冠疫情后居民部門有效需求相對較弱,信用卡交易量增速持續下滑,對收費標準降價勢在必行。”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財經》分析稱。
從發卡量來看,央行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數量增幅逐漸放緩,2022年開始出現下降,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15億張,環比減少600萬張,連續11個季度下滑,較2022年最高位的8.07億張下降超11%。
發卡量下降有政策的影響。董希淼提到的“信用卡新規”,即央行、原中國銀保監會2022年7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對信用卡業務經營管理、發卡營銷行為、授信管理和風險管控等多方面進行嚴格規定。在此背景下,銀行普遍主動收縮“戰線”,減少盲目發卡行為。
此外,信用卡市場也趨于飽和,很多信用卡從業者對獲客難度上升感受頗深。從業十年的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員工羅軍(化名)告訴《財經》,在2017年、2018年前后,每月能輕松完成90張新卡營銷開戶KPI(關鍵績效指標),現在每月平均只能完成40張左右,且還不時需自掏腰包購買開卡贈品。
“加上消費需求下降、網貸產品夾擊,信用卡交易量也在萎縮。”羅軍稱。據行業統計的15家上市銀行2025年上半年數據,信用卡貸款余額合計7.56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近2000億元,同比下滑2.52%,個別銀行貸款余額“縮水”超10%。
近年銀行信用卡分中心掀起“關停潮”,就是交易量萎縮及銀行降成本的一個映射。據《財經》了解,羅軍所在的信用卡分中心,員工人數從2020年的300人降至今年不足100人。
另據某國有大行信用卡部負責人近日在媒體交流中所述,信用卡正從規模經濟向精細化經營轉變,交易數據下滑背后,更多反映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用戶交易逐漸從大額轉向小額高頻。
對交易量下滑的分析雖有不同,但轉向存量經營是業內共識。“經營存量客戶才能賺到錢。”羅軍提供了一份銀行信用卡相關數據:銀行信用卡收入主要來自三部分,包括從商戶端收取的刷卡手續費、從用戶端收取的透支利息及年費。
其中,刷卡手續費相對穩定但數額較小,年費多有減免政策,該行信用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透支利息收入。“假設將一萬元分12個月還,通常利息為每月70元-85元,即便打五折,一年下來利息也有約400元。”他進一步稱,該行信用卡普卡單卡年均創收300元,而新卡平均獲客成本在500元以上,也即平均兩年左右才能回本。
“存量競爭下,由于銀行同時在降本增效,近年多行信用卡權益有所減少,如何提高客戶使用黏性?如本次透支利率下限調整,以減少持卡人利率支出就是一個舉措,這對發卡行來說或許也是一種用戶培養的手段。”董崢向《財經》表示。
存量競爭突圍,精細化運營成關鍵
事實上,在此次透支利率標準調整前,伴隨市場生態變化,近年信用卡管理改革明顯提速,許多銀行將業務發力點瞄準能保持穩定消費的潛力用戶。
潛力客戶有怎樣的特征?有市場觀察人士提及,高頻高額用卡消費且對年費、手續費不敏感的用戶,通常被劃分為優質用戶;高頻低額用卡消費、對年費付費持觀望態度的用戶劃分為潛力用戶。
在董崢看來,按照信用卡業務規則,采取分期或最低還款方式按時還款的客群同樣屬于“優質客群”,他們或許短暫遇到資金周轉問題,但堅持還款以保證個人征信不受損,這類客群與發卡行間建立起良好業務關系的潛力同樣巨大。
要想增強存量潛力用戶的黏性,銀行還需在哪些方面進一步發力?業內普遍表示,強化精細化經營能力是關鍵。
例如一家國有大行在財報中提及,針對存量客戶,信用卡發揮總部集約化經營優勢,聯合主要線上平臺開展促活躍、促消費精準營銷活動,營銷效率顯著提升。另有股份行信用卡分中心副總經理稱,要有節奏地逐步清退高風險客戶,有條件地篩選中風險客戶中資信條件較好的客群,定向拉升交易。
董希淼建議銀行做好五方面工作,包括動態調整戰略、適當加大投入、堅持差異發展、嚴格風險管理和用好金融科技。
去年以來,多家地方銀行下架信用卡App,有業內人士認為,下降原因或是部分區域銀行缺少全國性發卡的認可度,在拓客和存量客戶黏性方面都沒有優勢,而App運營需要投入成本。董希淼建議,“中小銀行應廣結盟,實現優勢互補。有條件的銀行應在組織架構、人員配備、系統建設、外部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針對近年部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有業內人士建議,銀行需匹配差異化風險管控措施,構建早期預警模型,完善風險退出機制,根據實際運行效果不斷迭代升級,同時豐富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手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