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公立醫院優質服務創新,補齊婦幼兒科發展短板
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上一年度人口數據:2021年全國自然增長率僅0.34‰,人口凈增長48萬,人口曲線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在此背景下,生育問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僅#如何提高三孩生育意愿#一個話題便在網上獲得了超7億人次關注。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兒童醫院院長周崇臣便在提案中建議推進“互聯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共同形成覆蓋兒童全周期連續追蹤性的健康管理網絡。
提升現代人生育意愿,誰來解決?
在眾多熱議中,對兒童尤其是新生兒的健康照護被不少人視為影響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住房、教育等客觀影響因素因人而異,而健康問題幾乎是每個新生兒家庭都無法躲避的“必修課”;同時,國內家長對兒童健康管理普遍存在悲觀心態,即使在居民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上海,據上海市兒童醫院的一份調查,41.3%的受訪者表示孩子健康照護情況并不理想、65.7%的受訪者感到緊張焦慮。
越來越多適育年輕人將兒童健康照護視為“后顧之憂”。當這種焦慮形成較為普遍的社會需求時,公立醫院作為社會醫療資源的重要主體,不可避免成為了破題的關鍵之一。
然而,由于目前國內優質兒科資源相對緊缺,大部分公立醫院無法提供持續的兒童健康管理服務,新生兒一旦離院,便無法獲得醫院的充分照護,因此公眾對“互聯網+”兒童健康服務抱有極大需求。雖然從業者紛紛涌入賽道,但各種服務方式依然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鮮有成熟有效的模式。在國內主要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中,微脈是較早開展“互聯網+”兒童健康服務的平臺之一,憑借多年來和國內公立醫院的深度合作,探索出一套可作借鑒的服務體系。
微脈VP胡煒解釋道,微脈致力于構建覆蓋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務體系,從孕期到老年期都能享受到多層次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兒童健康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同時,生育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多方協作的過程,微脈在行業內形成了自己的運營、服務與技術優勢,有必要將其轉化為社會動能,滿足新生兒家庭需求,緩解家庭育兒壓力。
由淺入深,微脈的“互聯網+”兒童健康實踐
“寶寶最近咳嗽,吃了咳喘顆粒還不見好,需要換藥嗎?”8日晚上,方女士通過在微脈平臺發起了在線咨詢,經過一番診斷,醫生建議方女士換用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止咳糖漿。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整晚都得在醫院陪孩子看急診,既耽誤自己第二天的工作,還可能加重寶寶病情。”其實,方女士所受益的在線咨詢僅僅是微脈“互聯網+”兒童健康服務的一鱗半爪。
在微脈看來,不論是在線咨詢還是復診購藥,僅僅解決了家長“孩子生病后”怎么辦的問題,微脈更希望將兒童健康管理視為一個全周期閉環,將服務關口前移,從預防、治療、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模式創新和技術賦能。
“對新生兒的健康管理要求平臺具有全方位、全周期的落地能力,不僅需要互聯網、智能硬件與數字療法等技術支撐,更需要有大量線下運營和服務鏈接。”胡煒說道。目前,微脈已經同全國數百家公立醫院開展了一系列兒科臨床合作,落地了早產兒關愛、生長發育關愛、0-3歲健康關愛等多項創新實踐。
由醫師、護士、個案管理師與健康管家組成的管理團隊,通過在線科普、咨詢問答、兒童檔案、營養管理、院后隨訪等為兒童提供全方位的健康評估和管理計劃。對于早產兒、高危兒或特殊疾病兒童,微脈支持醫院組建跨科室服務團隊開展專案管理,為兒童健康護航。
基于對院內院外各環節的創新管理,微脈幫助醫院和家庭間建立起完善的全病程管理服務體系,為家長分擔更多育兒健康問題,使其在育兒、生活與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平衡,成為減輕新生兒家庭育兒壓力、提升生育意愿的行業范式。
讓健康管理“生”效,構建更大的服務生態
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近日在媒體刊文指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既要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這也意味著發展兒童健康,是一個需要優化組合已有資源、多主體合力推進的過程。
其間,微脈將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式醫療組織(MCO)作為生態共享、合作共創的一大方向,鏈接行業資源,從更寬維度為適育人群“減壓賦能”。
目前,微脈已建設醫療健康創新開放平臺,通過數字療法等新技術、新手段,在兒童生長發育、兒童視力健康、兒童自閉癥管理、基因篩查等領域鏈接了一批生態合作伙伴,以數字化手段共同形成有效的兒童健康管理服務方案。
生育問題,事關百姓生活、關系國家發展。在人口低增長的大趨勢下,提高現代人生育意愿不能僅要靠普惠措施來鼓勵多生,還應看到年輕人在育兒領域的深度需求,由政府、醫院、家庭和社會力量多向驅動,形成“好孕”“好生”“好養”的最佳實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