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怎么過冬的圖文_動物是怎么過冬的圖片 每日熱文
1、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于極度降低的狀態,是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
2、蝙蝠、刺猬、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3、冬眠,是一些異溫動物(一些冬眠哺乳類與鳥類)和變溫動物在寒冷冬季時其體溫可降低到接近環境溫度(幾乎到0℃),全身呈麻痹狀態,在環境溫度進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體溫可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
(資料圖片)
4、擴展資料: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
5、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
6、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
7、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8、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
9、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后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
10、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后,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
11、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12、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
13、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后,體重就逐漸減輕。
14、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15、哺乳動物中的單孔目、有袋目、食蟲目、翼手目、嚙齒目及靈長目中的個別種類,鳥類中的褐雨燕及蜂鳥等都有冬眠行為,稱之為冬眠型動物,即異溫動物。
16、這類動物體型較小而代謝率較高,比大型的恒溫動物,相對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維持恒定體溫。
17、熊及臭鼬等動物在冬季呈麻痹狀態,但體溫不降低或降低少許,且易覺醒,有半冬眠動物之稱。
18、變溫動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狀態,但它們的體溫是隨環境溫度被動地變化,在溫度降低到可耐受溫度以下時,不會被激醒,而是被凍死。
19、這種行為與恒溫動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稱之為蟄眠。
20、冬眠型動物的年度周期可分為非冬眠季節(生殖季節)與冬眠季節。
21、北京地區的刺猬約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進行生殖活動,完成生殖后便轉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節;10月-3月是冬眠季節。
22、此時,動物蜷縮不動,不吃不喝,代謝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23、在這兩個季節里,動物的生理狀態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
24、非冬眠季節后期的肥育為冬眠儲存能量,在冬眠季節后期,性腺開始發育,動物出眠后便可立即進行生殖活動。
25、冬眠型動物在非冬眠季節中,其體溫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節體溫是可變的。
26、故特稱為異溫動物。
27、在非冬眠季節里其體溫也有2~5℃的波動,而與其親緣相近的非冬眠型動物的體溫波動僅0.5℃左右。
28、此外,冬眠型動物對低溫的耐受能力也顯然地大。
29、人的致死低體溫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動物則可耐受接近0℃的低體溫,甚至超冷狀態,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復蘇,自動產熱使體溫上升到正常。
30、這是異溫動物區別于恒溫動物或變溫動物的重要特征。
31、在秋季冬眠動物機會尋找冬眠的地方:中空的樹干和地穴等,并在里面鋪上草、秸稈、葉子和毛等作墊。
32、在這么一個布置好的棲身之處它們會成群的蜷縮著身子,耷拉著眼皮,以這種低耗能的形式-Torpor(拉丁語:遲鈍),度過冬天。
33、它們的體溫會降至1到9℃。
34、所有身體機能會大幅下降。
35、呼吸很弱,心跳變慢,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36、如果用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冬眠的蝙蝠,會看到蝙蝠的身體呈暗藍色。
37、例如土撥鼠在冬眠狀態下,體溫會從39降至7℃。
38、心跳從原來的每分鐘100下跌至2到3下。
39、呼吸頻率可以延至一小時一次。
40、腸和肝的代謝產物會收集在腸的下部,并且在蘇醒的時候被排出。
41、動物在冬眠時會停止進食,或者是在短暫的蘇醒狀態中進行攝食。
42、冬眠動物靠的是它們自身的脂肪度日,特別是肩胛骨間棕色脂肪組織(IBAT)。
43、這種組織位于肩膀和頸部,是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特別是在外界溫度升高動物從冬眠狀態中蘇醒過來的時候,這個過程長達數小時。
44、蘇醒過程的后半段,動物通過身體顫抖,(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一種高放能動作)可將體溫提升到正常水平。
45、溫度越高,動物呼吸得越快。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