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心結”中聚民心
發布時間:2023-09-01 10:14:09
來源:安徽日報
【資料圖】
群眾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矛盾糾紛,大都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如果輕視對待,很可能小事捂大,大事捂炸,讓小問題變成大沖突,給社會和諧安定帶來隱患。因此,快速有效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內容。
用“溫暖”的舉動來解“疙瘩”。群眾之間的小矛盾、小糾紛,往往是為了爭面子、賭口氣,而互不相讓,僵持不下。要切實在“化解”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基層解紛平臺和機制,讓群眾在矛盾解決的過程中“多辦事、少跑路”,提升矛盾糾紛調解效率。要用“熱心”響應群眾訴求,用“真心”幫助群眾理順情緒、協調利益、保障權益,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真正把群眾心里的疙瘩解開,讓糾紛消弭于萌芽。
用“溫暖”的措施來“治未病”。善于“接招”,更要敢于“出招”,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由“被動”為“主動”。黨員干部要“主動下訪”,做到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切實做到矛盾糾紛抓早抓小抓苗頭,及時預警可能引發矛盾糾紛的風險點。有關部門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未雨綢繆,優化服務措施,辦好群眾關心的事、期盼的事,讓大家生活舒心、滿意,最大限度減少矛盾沖突的發生。
用“溫暖”的力量來化糾紛。源頭化解矛盾糾紛,還需要各類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矛盾化解機制,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及其他社會組織,在各自領域的優勢作用,引導其積極主動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創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發掘、吸納一批專業能力強、社會威望高、群眾信任的退休老干部、老黨員、熱心群眾、專家學者等,幫助解決群眾中的矛盾糾紛,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李 浩
標簽:
更多相關文章